古代结婚年龄
古代结婚程序
《五礼通考》曾说,自后齐以来,不管天子庶民,婚礼“一曰纳采,二曰向名,三曰纳吉,四曰纳征,五曰请期,六曰亲迎。”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,俗称“六礼”。
01
纳采:
02
问名:
男女双方交换生辰八字,以及搜集女方的各种周边信息,例如嫡庶、长相、健康......然后神棍们会帮两人看有没有相冲相克的地方,如果占卜结果很好,那就可以再进行下一步了。
03
纳吉:
算完卦以后,男方就带着礼物开开心心地把占卜的好结果告诉女方,同时向女方下聘书,两家人就准备订婚了,所以纳吉又叫“订盟”。三书:聘书、礼书、迎亲书
04
纳征:
订了婚就要送彩礼,准备结婚了。在结婚前一个月至两周,男方要请两位或四位全福太太(上有父母、下有儿女,夫妻恩爱,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的有福气的人)和媒人一起,带着礼书(礼物清单)、礼金还有聘礼到女方家里去,聘礼的多少取决于女方家庭的经济条件和身份地位。当时社会对于这份聘礼可是相当看重,聘礼的额度也渐渐水涨船高。如果不幸囊中羞涩,甚至家徒四壁,没有能力置办聘礼财物,那么可能真的要打一辈子光棍了。《旧唐书》中就记载过一个人因“家贫无以为礼”,而导致“年六十不识女色”。
05
请期:
06
亲迎:
亲迎就是迎亲,接新娘。迎亲的时候要放炮,大红灯笼开路,沿途一定要热闹,请乐师吹吹打打。如果新郎不亲自到女方家迎亲,也可以让喜娘拿着迎亲书前往。亲迎是婚礼中***一个程序,但也是婚礼当日的***个过程。
01
催妆:
02
障车:
催妆完毕后,新娘子上轿,可以稍稍喘口气。新郎官就得应付轿外热情洋溢的人民,拿出礼物或是礼金分散给众人,让欢脱的吃瓜群众让出条道让花轿过去。
03
跨马鞍和传席:
跨马鞍是指新娘被迎娶到夫家,进门的时候,在观鞍上象征式地乘坐,取“平安”之意。到了清代,满族人是游牧民族,善于骑马射箭,跨马鞍变成了真正的跨马鞍,意思是同跨骏马驰千里。有的地区则是在马鞍上放一个苹果,新娘从上面迈过去并用脚把苹果踢下来,也是取“平安”之意。传席则是新娘下花车后,双脚不能直接踩在地板上,要一步步走在预先铺好的毡席上。
04
拜堂:
新郎新娘进门之后拜堂开始,点蜡烛,焚香,放爆竹,奏乐......礼生(婚礼主持人)诵唱:“香烟缥缈,灯烛辉煌,新郎新娘齐登花堂。”新人就位,随着礼生诵唱的“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,夫妻对拜,送入洞房”,依序跪拜。
05
宴宾:
06
撒帐:
宾客在外面喝酒的时候,喜娘要在婚房里为新人主持撒帐,新人坐在床上,大家边诵祝词边向床帐里撒同心钱、五色彩果,以祈团圆美好,多生贵子。
07
合髻:
08
合卺:
回门:
婚礼穿着
周
爵弁玄端:
西周到汉代的服色都以玄色(黑中带青)为尊,不管是大到皇帝登基、官员朝贺、祭祀告天,还是小到结婚、生娃、办丧事,服色都是乌七抹黑一大片,让你分不出到底是喜庆还是悲伤。
《周礼》中将结婚时间定为天地交合的黄昏时分,“昏礼”所用的“昏服”颜色用黑和红相配,新郎头上戴爵弁(biàn)(类似于皇帝的冕),上衣穿的是玄色(青黑色)代表天,下身穿的裳是纁色(浅红色)代表地,并且有黑色的滚边,象征着阴阳调和,蔽膝是棕红色,腰带是黑色,鞋履为赤舃(即红色复底鞋)。新娘则戴着与真发混同梳编的装饰假发,婚服形制与男子相同,不同的是服装的上衣下裳都是黑色的,代表“专一”的意思。
唐
钗钿礼衣:
宋
红男绿女:
明
凤冠霞帔:
清
清代婚服:
到了清代,清朝政府也允许民间假九品官服成亲,但是因为“男从女不从”、“官从民不从”的潜规则,状况就变得很有趣:新郎身穿满式的石青色补褂(就是清宫剧里常见的官服),簪花披红;新娘则是穿戴着清代风格的凤冠霞帔、红色喜袍。
民国婚纱:
民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,许多方面都体现着新旧交替。这一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,人们在结婚礼服中加入了许多西方元素,例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结婚照中,梁思成身穿西式燕尾服,林徽因身穿中式褂裙,搭配异域风情的头纱,这种混搭style看起来非常新颖。同时,在这一时期,西方的白婚纱也逐渐流行起来,直至今日仍是大多数新人结婚礼服的***。我们的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和独有的传统文化特征,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,很多传统都已经遗失在时间的长河中,但是很多地区也都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。